對教育愛的「執事敬」,造就礦工囝仔的翻轉人生

  • Posted on 2024-03-19 12:18:00
  • 長官語錄
  • By 國小課程督學羅健霖、七堵國小總務主任陳冠蓉

訪談代理處長楊桂杰處長
文字編輯/國小課程督學羅健霖&七堵國小總務主任陳冠蓉

前言:

了解每一個首長做政策決定的背後,總能從探索其個人哲學中心思想、理念初衷、教育關懷等可窺探一二。在處長訪談過程中感受到處長峰迴路轉的人生,與從礦工囝仔之家庭對教育翻轉的體認,及對教育流動的期待,著實能使讀者聽其聲、聞其脈、解其意。

本處代理處長楊桂杰處長肩負巿長交代之重責大任,擔綱基隆教育的大家長也已有一段時間了,其實對於基層的老師做為一個Giroux認為的「知識份子」,除了有自己的教育主體性之外,對於教育政策脈動也需要能多所掌握,本刊藉此希望了解楊代理處長的教育理念、對教育的看法,然而這當然受到人生的歷程與職涯的洗煉,處長也大方的分享他的故事….以下讓我們來一同感受處長的人生哲學與故事。

在地基隆人,家庭困頓力爭上游

楊處長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基隆人,在基隆求學,在當年那個年代,因家裡真的是窮困而並沒有機會早讀幼稚園,所以就是小學才開始讀書。小時候是在華興國小就讀兩年,三年級轉學到七堵國小且暫寄住叔叔家去讀七堵國小。在七堵國小大型的學校有開了眼界,後來民國六十五年到六十八年就讀明德國中,當時有國中升學壓力,而楊處長成績一直都還不錯,因而進入實驗班,當時明德國中的老師是吳坤山校長、杜中環校長,楊處長對明德國中那一段記憶深刻,時常懷念。

當時升學採行分組英文、數理教學措施,對於有心升學學生與讓老師適性教學有效果,但同樣的也犧牲後段班的同學!。後來楊處長國中畢業之後,報考北區高中聯考、北區五專、師專,因為家庭窮困,報考省立台北師專考取了,師專是採公費,所以對家境窮困的孩子是有吸引力的(註:楊處長的父親是礦工,母親是工廠女工,希望小孩子將來不要再進入礦坑去挖礦,能夠上班穿著襯衫上班,成為白領階級,因為當年礦工的工作是非常危險且搏命的工作)。

選擇師專,靠教育翻轉社會地位

楊處長當時有北區聯考、北區五專可選擇,但毫不猶豫就去讀了師專,當時師專的教育跟現在師資培育差別是很大的,楊處長指出那個關鍵點在於以前是叫做師範教育法,而現在的師資培育法則開放給公私立大學都可以開辦教育學程,但因為公費會吸引一批有心想要去從事教職從事教育的這些學子報考,所以同質性會比較高,離職率也比較少,就相對穩定。但師專是一個較封閉的系統,師專五年對師專生來講是非常印象深刻的一段學習生涯,採取類似軍事化管理,對於未來要做的工作就蠻固定,所以安於現狀、求穩定,對學生也確實是一個蠻好的選擇。師專是計畫性培育國家穩定教育的中堅份子,不過,各個師專也有不同的傳統,楊處長提到:

「省北師專學長學姐會告訴你考高普考是蠻好的選擇, (台)南師專就會鼓勵學弟妹去考司法官,所以我那個師專畢業之後,就想有機會的話也要考一考,高考念頭從讀師專就有。當時不曉得這叫「社會流動」(social mobility),只知道父母親的教育就告訴你要出頭就要讀書,父親也經常鼓勵說:「我炭工吶,再辛苦難過,也要給你以後有可唸書。」,所以從小就很珍惜這種求學讀書的機會,所以我們從小就會想說不要讓父母親失望」

楊處長指出當時的我也沒有什麼放學回家做功課,有人盯著來幫你指導, 完全靠自己父母親的耳提面命,父母也因為沒時間管,也沒辦法協助功課,就因為目不識丁,所以就完全靠自己,但是從小就知道讀書是可能是將來的一個翻轉的機會。楊處長指出若用現在的教育語彙來表述,就是「翻轉機會」,就是讓家庭可以好一點,父母親不要那麼的辛苦。當時念頭只想說要怎樣讓父母不要那麼辛苦(改善環境)。

順利從師專畢業之後,就分發到基隆巿安樂國小,離家最近又能夠照顧家庭,那時候安樂國小是邵興象校長,楊處長到學校教了一個半月後來去服兵役留職停薪,75年8月1日回來,那時已經是胡景林校長,楊處長先擔任一年級老師,那時楊處長覺得男生為什麼去教一年級,楊處長曾向校長表達說能不能教高年級,但是因為這樣安排是當時學校的傳統,所以就沒有如願,如今想起來也是很寶貴的經驗,認識了很多教育界的好同事,例如張簡秀金校長,後來胡校長就要楊處長担任教學組長、音樂老師,而因此接觸行政工作,不過讓楊處長念茲在茲想著的念頭是翻轉家庭,故而有了進修想法。後來楊處長考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進修部,是晚上進修讀四年,與鄭裕成校長是同班同學。因為要晚上進修必需在小學放學後,匆忙趕客運到台北師大讀書,楊處長覺得晚上讀書太辛苦了,一方面也是跟家人作息不同,他的媽媽總是要等楊處長回到家,幫他準備一份宵夜才休息,因為體貼家人,心想這種日子不能再過下去,就結束夜間進修生活,以同等學力報考師大研究所,錄取師大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讓自己的學識再更上一層樓。

而在教師職業部分,楊處長後來輾轉去報考台北市教師甄試,分發到台北市胡適國小,間接完成師大研究所的學業。在研究所階段,曾經到楊國賜教授的全國教育會擔任專員,開始接觸教師權利義務議題,而瞿立鶴、蔡璧煌立委,是當時楊處長碩士班的老師,因這樣而接觸教師申訴評議制度。不過,因為要顧生計,又去私立高中擔任教學組長兼老師一直到碩士畢業,最後要回到胡適國小復職,當中因留職停薪到8月復職還有一個多月,楊處長心想乾脆來準備高考一級教育行政。

 

讀書的素養是要有策略,學習自主,去蕪存菁

高考教育行政類科繁多,有些科目如教育評鑑是沒有讀過,因沒有這種專長背景,沒上過課,但楊處長靠著自己創發的讀書策略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如聽一場教育評鑑的學術研討會、蒐集研習會論文,又把它整理變成單張的心血結晶,再加上考古題,連高普考補習班旁聽也不放過。再將資料篩選剩下二三十題,考試當天只帶大概不會超過二十題上考場,就很篤定的看帶上考場的二三十題,這樣猜機率竟然也不錯,大約是四中二,楊處長對高考每一科都這樣,所以他認為讀書方法是蠻重要的。就是如何從散漫的這些眾多的材料裡面去參照前人經驗,或是重要的目標,抓準之後能夠精確去分析,捨棄掉次要、糟粕的,留下精華重點,後來楊處長在考其他的考試,博士班也一樣有效,所以這一點可提供參考。

高考與立法結緣,14年間扛起文教法案策畫重任

要造成社會流動,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教育。對窮苦人家來講,從成長過程裡面去體悟教育的重要,再加上讀書有策略有方法,所以能夠找到自己的很好的一個發展。後來高考分發到立法院法制局,立法院從事的是教育政策的研究跟法案的評估,立法院參照美國的國會的研究服務(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引進立法諮詢制度,就是公費設置的這些研究人員來針對法案、預算,還有外國的立法例來做研究,提供給國會議員做參考,所以從事這個工作,14年裡只有楊處長單獨一個人負責教育、文教政策法案。

楊處長參與很多重要的教育法案立法過程,包括師範教育法改為師資培育法,以及教育基本法的立法過程(就是楊處長的博士論文題材),楊處長以實際參與做為個案研究(case study),對其教育立法模式、立法歷程,再參照國外立法,採質性研究的參與式觀察教育法制化過程,一直到產出立法這一套合法化的程序,這中間高度政治化各方角力,總的看來立法過程兼具教育跟政治兩種性質,14年間參與的教育政策合法化過程不勝枚舉。

名片機緣,開始回鄉之路的公職生涯

楊處長說道,因時任社區主委期間,社區電梯零件被偷的陳情案,而與前巿長許財利先生因緣際會有接觸,楊處長陳情書附上的一個名片寫著立法院,而使許前市長獲知這個基隆七堵囝仔在台北上班,而相約見面。就這樣一面之緣,使得有機會回到家鄉基隆接首任文化局局長,楊處長也笑著說道,其實當時心中回鄉的第一志願選擇是教育局。

對基隆教育身負使命,有愛教育面面俱到

楊處長身為基隆市教育大家長來(教育)處代理屆滿三個月有餘之時,受到現任謝國樑巿長約見,要楊處長繼續再代理一陣子。代理期間楊處長的觀察,認為基隆教育其實還蠻活潑多元,跟別的縣市比較毫不遜色,基隆在智慧教育、特殊教育辦得是非常好。雖然每一任市長施政的重點的不同,不過主要政策還是出於教育處的中間骨幹:科長。故若有人言換了巿長或換處長,而使教育政策的重點就跟著轉變,楊處長認為這是一個假象。楊處長指出其實推動教育日常事務80%以上是經常性業務,這點各縣市都沒有差異,因為它就是維持教育體系、校園、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行政支持、校園工程等,或各種類的教育、資優教育、特殊教育、幼兒教育等等,讓它能夠完整正常運作。而教育部的策略就是透過補助,各縣市為了補助款,一定得跟著做,這是維持教育的基本常規,所以再偏鄉再落後的地區,也不至於有太大差距;其他的百分之十幾是可能有各縣市首長、市長或者是教育局處長,他施政著重點不同,這不會占太大,有些人會感覺某縣市長特別重視什麼,楊處長特別強調那是媒體效應的問題,我們可以不用人云亦云。

楊處長再指出,以這樣來看,我們基隆目前很上軌道包括智慧教育、特殊教育、學前教育、課後照顧,還有各種藝能班,校園安全的重視、師生的諮商輔導、反毒宣傳、校舍改建,基隆很上軌道。尤其要特別重視校園穩定、安全,它其實是日常就會做的事。

午餐正向導引食農教育,三位一體共同面對問題

安全就是日常在做的事,楊處長舉個午餐例子,說明巿府營養午餐的政策,楊處長說道:

「…似乎基隆營養午餐一直上媒體,不管說是發生的或者是市長關注,其實大部分的學校午餐都在正常推動當中,這是我們維護校園的安全穩定最基本的事,我們投資很多心力在這部分,它的效果就是讓教育正常的在校園進行,不管是教育行政體系、教育處、學校各處室,都是在協助每個課堂每位老師對於每堂課的教學,讓孩子能夠受益的這件事情上面。」

楊處長也表示,為了解午餐安全出在哪個環節,現在準備讓各校午餐廚房建置監視系統,不是為了釐清責任,而是了解追查相關問題環節,事後比較好找出問題做補救措施。楊處長指出,午餐每天都可能會有一些小問題,教育處的策略就是跟所有設立午餐央廚的學校建立聯繫群組,有狀況,大家就會即時反映出來,然後教育處會提示學校該通報的項目,敘述清楚之後就知道怎麼解決,我們有專業營養師會提供意見,大家把問題一起診斷出來。若有學校提及菜裡有菜蟲,那群組就會提示大家,因為有機推廣季節菜蟲總會多一點,這個是可能的,大家不用太驚訝,但是所以解決的方式就是:1.提醒廚工加強清洗;2.有菜蟲這件事情讓孩子不要太驚慌,把它列入食農教育,用正向方式處理,而不是申訴、扣點、追責任。

這些措施都是回到教育層面來讓大家正常認識。每個階段產生的問題的不同,有不同的處理、應對之道,要分析它產生異物還是菜蟲?哪個環節產生?烹調?進貨?有狀況馬上到群組,我們會馬上提供解答、建議處理的方式,碰到問題,教育處、市府、學校是三位一體,是會共同站出來面對問題。楊處長再舉一個教育的日常:

「…再舉例像老師的教學,基隆已經盡量小班了,基隆的班級生師比都標準範圍裡面的,每個老師課堂面臨常態化(normal distribution)學生分布,教學會碰到有些孩子學習困難,所以這時候的機制就是學習扶助,這個機制也在進行。遇到比較特殊的孩子,轉介到資源班去,更特殊的孩子就透過鑑輔機制鑑定後,跟家長溝通到特教體系去,所以我們所有的行政體系、教育處,還有各校的行政部門,還有市府,包括市府的財政、主計等等,這些都通通都在做現場第一線教師每日的教學的後盾…」

培元固本不花俏,關懷弱勢實現教育機會均等

楊處長強調「培元固本」的工作最重要!教育工作不要花俏,讓校園能安全、穩定,做好行政支援的工作,讓老師教學順利,讓每個孩子獲得最好的學習才是最重要。楊處長語重心長地表示,行政一切在做的事情,都是為了支援教學與學習。再進一步說,為了支援、促進學生學習,連帶的就會產生老師教學需要增能,所以有教師進修系統,面對家長的期待,也會親師溝通機制來協助老師。所以楊處長一再強調,「培元固本」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基隆施政重點想要強調教育更均質化、教育平等能夠實現,所以學校措施上就要著重特教孩子課後照顧跟寒暑假的輔導。楊處長指出我們認識到這些特殊的孩子,尤其是家長,有一大半比例都是弱勢的,如果沒有行政資源可支持特教孩子的寒暑假或是課後的照顧,對這類家長將產生很大的困擾。楊處長認為從務實的角度出發來看待,我們通常能明白一個顯而易見的現象,那就是一般家庭的孩子,家長可送至安親班,但對特教家庭來說,沒辦法有可容納特教孩子的安親班。再者,接送的交通車人員都不是專業,所以也無法隨意安排安親班,因此楊處長認為原校原班的安置就很重要,楊處長一直呼籲學校特教班的老師夥伴,還有行政體系,都來支持這個政策,因為它對特教孩子安置與讓家長安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各項資源的支援都能確實到位。

給這些特教班的孩子來從事這個課後延長照顧,免費交通車、師資到位、教學人員鐘點費、交通車加班費等等,其實所費不多,但意義重大,實現John Rawls的「正義論」,對弱勢者特別優惠,這是實現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有時候教育處不太會去跟老師談到這麼多教育機會均等背後的理念問題,我們就是盡力來幫學校處理。楊處長想要強調說,基隆很重視特殊教育,透過在經費上的投注,在行政上也與第一線學校老師、學校行政夥伴多一點溝通,慢慢實踐基隆有愛城巿的理想,楊處長並表示,很高興馬上要從這個暑假開始很到位地辦理特教的寒暑輔。

處長求學歷程和成長背景到對特殊兒童關照,確實跟市長有愛城市理念高度關連,也有具體落實。話說回來,處長所講John Rawls公平原則下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和這一期教與愛的主題:「基隆體育」也正好連結。過去我們基隆體育的發展也是相對弱勢,如果從這樣的一個背景來看的,基隆過去在這個體育的部分的改善或投資,受到臺灣在奧運等某些項目表現亮眼影響,基隆也可優化未來具發展性的項目,關於此點楊處長也表示了他的看法。

對體育的關照全面開展,培養更多優質運動員

楊處長自述他接任代理處長期間,經歷全國運動運賽事,基隆代表隊在全運會的表現,也在基隆議會殿堂感受到議員許多關注。不過體育訓練議題涉及的層面很廣,其中包含三級銜接的體育班,三級銜接教育如何完整地建構,處長表示,這其實是很重要的課題,基隆要找出自己可發展的項目,然後各級學校要找出有潛質(potential)發展的項目跟學生來源,然後才來考慮一下體育班、基訓站、校隊或是社團。

基隆體育小而美,亮眼項目發展要有系統性的支持

楊處長指出,比如說國中必須考慮鄰近學生來源,而不要互相競爭,高中階段也要考慮同樣事情,現在市長政策是只要學校有心規劃,巿府都採取支持的態度,而且市府願意用負責任的態度,以自己的權責設體育班,依照中央標準,一個班最少要15人,但若情況特殊經過主管機關(巿府)核可就不在此限。基隆部分學校體育班若要依中央政策,有些會面要臨停辦,但在市長政策下,我們可以跟這類學校溝通,請學校再研擬一些精進的作為,讓這體育班能維持下去,只要學校擬出具體計畫,巿府都支持。

而這涉專業判斷,比如說項目、生源,要去預估、了解、調查生源,成立體育班之後,將來這些學生的升學進路有沒有往上一級的銜接,也要去跟上一級教育階段的學校談好,才能夠安心提出恢復設辦,或是重新開班的計畫再陳報巿府。市長的政策是只要理由充分、發展有銜接的話,巿府都願意支持。因此有一些113學年度面臨已經要停班的學校,體育班的部門要和家長、跟專業教練來商討,對生源不足的做項目調整,考慮是停辦或轉為不同的項目,比如說跆拳或女子排球,或者學校沒有女籃就轉換為另外的項目,讓學生人數還是盡量能夠維持,只要學校提得出具體的精進或發展計畫,那教育處與市府都是鼓勵的,都會給予最大的支持。

體育發展思考學校條件與行政運作,SWOT分析在前

有關於體育發展的轉型思考,若學校想要改變而剛好場館來不及做準備,受限於想轉型或想調整的項目,楊處長表示,這就是要考慮實際包括場館的問題,比如說學校本身沒有泳池,也離巿立游泳池很遠,若仍執意要發展游泳,就不是很務實,要考慮各種條件的合適性,如要大費周章舟車勞頓,那怎會是方便練習?所以楊處長認為,根本上還是要考慮各校所在的特性跟條件。若學校確實發現在師資調整後,可發展某個項目,但是周遭場館又來不及,那巿府仍會秉持的支持學校原則,請學校思考在其他場館可如何完成學校想轉型的目標。

不過,其實最重要條件就是教練跟學生來源,其他客觀因素尚可克服。比如地點比較遠,但學校就有個非常棒的游泳教練,學校可就交通的及其他需求的資源一併提出來,若評估這個教練穩定度很高,學生也具備潛質,那也可以透過合作來實現學校的需求。比如尚仁(國小)不一定要跟巿立游泳池合作,跟七堵(國小)也可以合作,鄰近因素一併考慮進去,最重要的是人:教練跟學生,像東光有個很棒的棒球教練,就是真的很想發展棒球運動,這些年來也投入了很多經費,但就因為訓練場館難尋,所以按照這樣支持,或許克服交通問題或場地協調部分,仍然是可以繼續做下去,只要提出很務實計畫,把優勢劣勢(SWOT)一起評估,如果覺得可行,教育處一樣還是支持。

楊處長補述道:體育運動只講這個三級銜接其實不太夠。運動其實還有分:社會體育、學校體育,或者說競技,或純粹全民運動。競技部分是在競賽中得名得獎,是要扎根,有完整計畫去培養,要找到對的人,就是很棒的教練、有潛質的學生,還要很棒的訓練的場地,然後給予充足的經費資源、適度的獎勵措施,這才形成一個完整的政策面。如果是全民體育的性質的話,就推廣愈多愈好,而競技的部分是要三擇:擇優、擇重點、擇特色,然後依照條件,基隆市這方面經費或許沒辦法跟雙北比,那麼就要發展屬於基隆的特色或傳統有的項目,如明德國中射擊、基隆的游泳、橄欖球等,找特色發展,不好大喜功,不需要全面競逐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的每個項目,我們就是發展傳統既有優勢的,這些去增加就可以了。

體育訓練也是涓滴工程,十年磨一劍

這20年來,基隆巿112年全國運動大賽的表現,是歷來非常不錯的表現,楊處長補充說這幾年除了三級銜接之外,體育運動賽事,逐年成績進步都不是偶然的,都是點點滴滴逐步累積,因為比起其他經費充裕的縣巿,基隆較沒有經費去挖腳,楊處長強調我們基隆不會做這種事,我們只有被人家挖腳。我們就是踏踏實實的地站在那個選手的立場去幫他設想需求,這個要去參考其他縣市是怎麼做的。從基本的培訓,一直到競技前的培訓,或是移地訓練,如何聘請優秀的教練?留得住優秀教練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只要有完整的聘用、獎勵制度完善,教練才願意留下來為基隆培養好的選手。

對選手而言,體育訓練要完整的考量到除運動項目外,還得升學、未來就業、獎勵,還要為選手的安全設想。楊處長特別提及,這次基隆巿議會幾位議員給教育處很好的建議,包含物理治療師、隨隊醫師、防護員、陪同訓練員等,都要設想完整,才能夠讓選手有好的表現,如果真的發生運動傷害,能夠即刻得到最好的治療處置,不可能是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選手的得名是綜合努力之後的結果顯現,這其中有政策的支持、經費的支持、教練制度的長遠性、獎勵制度、選手的未來考量、臨場服務等等的支持系統,都要讓選手無後顧之憂,選手才能夠盡情表現,這不是臨時報佛腳,都是要點點滴滴慢慢累積了。所以每一任的體健科長、承辦人等,都在努力,市長或處長的政策上支持同樣重要,是眾志成城下一起努力後顯現的一個總和結果。確實基隆市也開始慢慢走向非常亮眼的成績表現,我們在這20年來的耕耘,開始有很大的成就,無論體育工作或一般教育工作。

教師莫忘初衷,回歸教育本懷,要有史懷哲精神

楊處長也當過學校老師,對於未來教育工作的期勉,楊處長笑笑指出,就是「莫忘初衷」。處長談笑風生的說上次在學習扶助督導會報場合上,提到學習扶助系統協助老師鑑別出學生的學習困難,再由學習扶助的老師協助教導,讓孩子去上學習扶助。這個現在教育的樣貎…

「現在一班不到30個學生,學生學的好不好,現在要借助這(學習扶助科技化評量)系統給予診斷。以前我在當老師的年代,並沒有那麼多的支持系統。我作為一個老師,面對一班52個學生,我清清楚楚知道每個學生學習困難點在哪裡。當時的老師哪需要診斷!哪還要別人來幫我上課,就是我這個班級導師才會上啊!我教授的課我才會上啊!」

「(老師)自己最清楚這學生哪個環節沒學好,例如面積?概數?沒學好,然後老師就留學生課後教他,而現在要一套診斷制度,診斷出是再另外編教材,然後另外的老師來教,又要付另外的費用…但對我而言,教好學生不就是教師的本色嗎?不就老師的本職工作。所以我說每個老師找回教育初衷的話,那這些都不是問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就是找回當初為什麼要去當老師。」

楊處長還語重心長的表示,當然現在年代跟我們前不一樣了,師範體系師資養成制度的不同,導致很大的差異,但其實老師只要回歸到教師本懷、教師初衷,找回為什麼從事教職這個動念的源頭。而所謂的教師倫理,就是一位老師是很能明白學生的需求所在的。現在老師的功能被切分(零碎化),讓很多人來共同承擔以前一個老師的功能,但若找回初衷就知道怎麼樣站在「以學生為主」的立基點去思考教育工作者的本懷,就會知道如何去做親師溝通,老師只要有時候回想為什麼要當老師?回想當老師所受的教育專業培養與教育專業倫理,找回本懷就知道怎樣把眼前的工作做好,處長表示,這一時難以細述,但是覺得這個是洞察與體會的問題…。

事實上,從處長這整個人生歷練,包含求學到現在公職生涯,關注到很多孩子的成長,包含特殊孩子,其實那種關懷就跟NCLB:「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No Child Left Behind)是一致的,是一種民胞物與的具現。「莫忘初衷」這四個字,也像是一種啟蒙,指引我們在許多教育的變遷下,注意到許多倫理本質不應該被遺棄、被遺忘的。現在教育事務龐雜,分工細緻化,但每個人在盡自己本職時,不要想成個人是片段的,其實老師的功能還是可以很整體、完整的,老師的工作乃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經師、也是人師,教師若能敬業樂群,對孩子的一生是影響鉅大的。教育本身就是具有影響人的職業性質,可以是職業,可以是志業,這部分可以與更多教育工作者來分享。

「執事敬」的自我意識覺醒,與基隆教育伙伴共勉

《論語子路篇》:「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處長舉個小例子:有一個學校的孩子留在教室,到了放學時間,孩子母親尚未來接,孩子告訴老師,他可以自己搭公車回家,老師就讓學生離校,誰知孩子後來根本沒回家,校長就緊張地發動老師去找,特教科也向少年隊報案,大家協尋,急啊!後來跟我報告,我指示趕快成立專案小組,讓學校跟教育處聯繫起來。老師緊張不已,也很後悔,若當時有打一通電話給家長就好了。結果老師忙一整晚上,直到孩子找到了,才鬆一口氣。楊處長指出,其實當下老師打一通電話不就好了,這就是教師本懷的問題,如果稍微擔心一下,思考想想學生自行離校可以嗎?家長在家嗎?若多一通電話聯繫,也許後面這些事情根本都沒有。楊處長特別提到《論語子路篇》的:「執事敬」,特別說做什麼事情都要以審慎的、敬慎的態度來看待,「執事敬」很重要。

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對於教育的關懷,但是有時候會受到環境影響不斷地在改變,但其實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處長所講,對自己的專業要負責任,因為有時候喚醒初衷,要提醒自己有這樣的「自我意識覺醒(self-conscious awakening)」,如果別人提醒就會覺得很刺耳。自我意識覺醒就是一種自我意識的覺知,所以老師要保持對社會的觀察,對教育也要有足夠的敏感度,覺知才有可能。處長強調教育處、市府都是學校教育第一線老師的後盾,這點很重要,也希望基隆教育界的大家可以相信這一點!!

作者簡介
國小課程督學羅健霖、七堵國小總務主任陳冠蓉